【新營銷專欄】轉化的藝術
第一件事,在與某外資地產公司簽署戰略合作的時候,儀式背景條幅上竟然沒有任何太陽雨的信息。第二件事,2018年工程產品畫冊樣稿,第一頁竟然放了一個單機產品。第三件事,2018年我們針對太陽雨所有管理崗位發起了PK競聘上崗的創新變革,前面已順利組織了兩輪,但到了工程公司全國各區域負責人PK競聘的時候,又重復發生了一些流程上的低級錯誤。這三件事,促使我不停地反思:為什么有些人有些事就是辦不好?
最終,我找到了答案:同理心(Empathy)。
這個源于希臘文empatheia(神入)的詞,還有幾個別稱:換位思考、設身處地理解、共情。同理心,其實就是一種轉化的藝術。這種轉化是多向度的,包含了三種能力:1、區分與辨認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;2、假設對方觀點和角色的能力;3、經驗情緒和反應的情感能力。個體在于認知,組織在于流動。對于企業管理而言,這三種能力的背后對應的是轉化的三層要素:經驗之外的存在、多邊共贏的關系、流動進化的組織。
經驗之外的存在
管理大師詹姆斯·馬奇在《經驗的疆界》中指出:對于一個組織,如何才能復制成功的經驗?第一種方法是低智適應,在不求理解因果結構的情況下,復制與成功相連的行為。第二種方法是高智適應,努力理解因果結構,并用其指導以后的行動。
如馬奇所言,向經驗學習有其自身的局限。我們在講述前人成功故事的時候,往往會夸大或忽略某些部分,而這些差異對成功往往也會產生影響;我們很難再次找到完全一致的情景;組織內部的利益爭端和執行力低下,同樣會阻礙經驗的完美復制。太陽雨這幾年進行了相關多元化的升級轉型,以及線上線下O2O的探索,但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,我們走了不少彎路。
試錯,摸著石頭過河;模仿,復制與成功相連的行為;天擇,生孩子,通過選擇性基因遺傳和變異,繁衍新的物種,這三種適應的機制同時存在。因此,要復制成功,實現持續增長,首先要以開放、包容的心態接受經驗之外的存在。
多邊共贏的關系
由于個體認知能力的差異,在我們身邊不乏巨嬰、老雛鷹一樣的存在。在他們的感知中,世界非黑即白,非此即彼。不通情理的冷漠,或得理不饒人的爭辯,往往讓人遠離。
真實的世界,是一種動態的博弈平衡。這種博弈包含了零和、正和、負和三種狀態,其中后兩者統稱為非零和博弈。與黑白相對,非零和是一種灰度狀態,它所包含的是人類樸素的價值觀及處世哲學。比如我的母親,一個地道的安徽農村婦女,沒念過多少書,她會依據自己的智慧去與別人溝通、爭執,但從來不至于撕破臉皮。順應認知,轉化問題,創造出虛擬的共同“敵人”,建立同盟,解決問題,這就是正和博弈,一種多邊共贏的人際關系與人生智慧。
流動進化的組織
站在達爾文的肩上,法國哲學家亨利·柏格森提出了創造進化論的思想:生命演化的動力是“生命沖力”,一旦生命沖力克服不了物質環境的障礙,被擋住了,變異就開始了。原本普通的鹿,變異成長頸鹿;陸地動物,被海洋阻隔,變異出鯨魚;被天空阻斷,變異出飛禽,等等。簡言之,環境不是生命演化的唯一因素,而是生命沖力自主地決定演化,環境只是演化的外部原因和產生變異的契機。
企業,同樣是一個生命體,有著自己的生命沖動。只有流動,才能創造各種優勢條件,激發內生力,推動自身不停地進化、變異。機制創新,是組織進化的根本性保障。
我的老家在安徽懷寧,二百公里外的休寧盛產一種美食——毛豆腐。皖南獨特的地理環境,溫潤的氣候,加上把握時節的微生物發酵,最終將植物蛋白轉化包含氨基酸的美味。這種數百年流傳于民間的智慧,是最自然的轉化的藝術。
人本管理,不是以人為本,而是以人性為本。張作霖所說的“江湖”,蔣友柏所說的“人性的布局”,指的都是這個。事物的情與理,永遠不要割裂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