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營銷專欄】節奏感
天地有序,萬物有靈,向日而生。中國農耕文明中的所有節點都遵循著古人發現的規律——二十四節氣運行著,在廣袤的鄉村,數千年來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。
但隨著工業文明的崛起,人類開始超越自然的限定,發明出溫室大棚,無節制地使用各種農藥,甚至培育出各種太空作物、轉基因作物。人群開始大規模地遷徙,涌向更加繁榮的縣城、省會、北上廣深。面對極度豐盛的食物,我們突然開始發覺,它們再也沒有記憶中那種鮮、香、清、甜與回味,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人工合成的濃艷。在繁榮璀璨的不夜之城,一天的時間不再是按照二十四小時劃分,各種快餐文化讓人沉溺其中,流連忘返。時間,開始消退。
同時,在心理層面,年齡的坐標也正在消失,各種寶寶、各種呆萌悄然流行。這一現象的背后,正如武志紅在《巨嬰國》中揭示的一樣:“我們90%的愛與痛,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——大多數成年人,心理水平是嬰兒。”在企業的日常工作中,我也常常會被一些過家家式的行為激怒。自然的節奏,時間的節奏,事物機理的節奏,為什么成了一個個謎團?
使命之力
公司里一般存在著三種人:第一種,需要你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,需要你哄著他做;第二種,需要你告訴他明確、具體的需求和路徑,他才能行動;而第三種人,更擅長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,挖掘你潛在的真實需求,幫助你找到問題所在,給出的結果往往會超出你的期待
在復雜、不確定的時代背景下,第三種人會推演,修正,復盤,從更高的維度、更深的層次、更廣闊的視野,通過自我身份認知、自我角色升級,進而實現自我價值認同。個體的成長,依賴于組織的資源和風險對沖能力;而組織的成長,依賴于個體的智慧與價值,使命是彼此連接的紐帶。
因此,今年春節我特地帶著女兒去了一趟北美,從多倫多大學開始一路輾轉南下,帶著她自己去感受這些世界一流大學開放的文化與氣息,感受它們開放、鮮活的文化與使命感召。通過挖掘天賦、在情境中建立共鳴,輔以刻意練習,我希望未來她能夠成為第三種人,一個對社會、對他人更有價值的人。
破殼之痛
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將必發于卒伍。”去年年底,我從公司底層擢升了幾員80后大將,分別獨立操盤太陽能光熱公司、工程公司、凈水公司。萬物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,有著自己獨有的姿態,節奏自下而上傳遞,選用這些從底層成長起來的將才,我們的組織和品牌才能獲得持續進化的動力和希望。
這些人,經歷過破殼的痛楚,將來也會再次經歷鷹的重生,這些過程將把他們歷練得更加成熟、穩健。他們會很坦然地承認和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不如意,然后在自己擅長的領域,盡可能享受能反復帶給自己快樂的工作,在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中,于是他們開始有了自信。“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,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”,這正是我從羅蘭·羅蘭那兒承襲的智慧.
春風,夏雨,秋陽,冬雪,或烈日當空,或繁星如海,宇宙猶如機器,遵循規律的節奏,運行不止,人性的光輝閃耀其中。